close
我覺得跟著小表姨夫婦一車,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
兩位都是老師出身(現在當然他們爬的位子更高了…據說現在非共產黨員爬得比共產黨員快,他們好像都沒入黨),所以對於很多歷史或是事件都鉅細靡遺的告訴我們。
比如在車上時,小表姨夫就說,他認為青島歷史上只有兩位市長做得最好。
一位是30年代國民黨的沈鴻烈,另一位就是現任書記。
他在車上一直告訴我們,沈鴻烈多麼有遠見,將青島的民生建設做得很完善,後面的人就算沒做什麼事,但青島也還是穩定的成長著。
比如石板路,就算是沈鴻烈的德政。
因為青島是丘陵地形,很多地方就如同美國的舊金山一樣起伏不定(也因此,在青島幾乎看不到騎自行車的人,因為太費力了。倒是滿街都車子),在30年代汽車仍是罕見物時,常見的仍是人力車或黃包車。
石板路有非常好的摩擦力,人力車/黃包車在上下坡時對於車伕來說省力很多,而且相對也更安全。
因為若是客人剛好停在坡路上,石板的摩擦力可以幫助車伕停穩車身。
即使是現代的汽車,在石板路上同樣道理也安全許多。
真是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。果然是做教育的人。
青島真的很有外國風情,某些地方乍看還真的以為是歐洲呢。
這是青島很有名的天主教堂,但我們沒進去。
因為時至中午,所以其實這時是往中午吃飯的餐廳而行,路上就經過了這座天主教堂。
途中經過一棟建築。
我很喜歡這種古典與現代的衝突感,之前去澳門也有這種感覺。
一路上,小表姨夫婦在討論中午的餐廳時,我就一直聽到他們在說「痞柴院兒」。
小表姨說,這算是青島保留比較完整的老餐廳,也很有名。
那一帶原本為了奧運而拆遷(這時表姨夫就會說:共產黨就這點強!要拆就拆要蓋就蓋XDDD),但這間老餐廳就在附近重開。
雖然小表姨夫婦的普通話是最貼近國語的,但因為偶而會掺雜一些山東腔,所以像「痞柴院兒」這詞我是怎樣都聽不大明白。
繞來繞去,又考驗了表姨夫的停車技術後,謎底終於揭曉,是:劈柴院。
這裡又稱「劈柴大院」。
表姨夫說這名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。
一種當然就是原本這院兒就是拿來劈柴的。
另一種是這院是用劈柴的木頭蓋的。
不管怎樣~現在都是新的了…
一進門就有個雕像,奶奶說:妳看這抽大煙的。
這院兒,再怎麼看也不像柴做的吧。
我們來到二樓(又爬樓梯!)的「江寧會館」。
其實一進大門就看到中央有一塊空地(這院兒就是四合院的規格,所以中間有大空地),遠處有一個戲台。
我們在爬樓梯時聽到的是一位操著老北京腔的老先生在說單口相聲。
我們所在的包廂,又很大(不過這次沒坐滿)。
青島自己有出兩個品牌的電器,一個叫海星,一個叫海爾。到處都可以看到。
這邊裝的是海星電視。
這邊的餐廳都會給牙籤(果然是中國人XD),這牙籤套很精緻的FU。
整套餐具都很齊全,而且一定要有茶杯果汁杯跟小酒杯(照片的小酒杯拿掉了)。
我一樣沒有全部的菜都拍,而且只有拍已經到我盤裡、碗裡的食物。
這是豆腐腦兒,鹹口味,很特別。
有看小說的人大概就曉得,豆腐腦就是豆花。
以前的人鹹、甜都有做,不過在台灣只有吃甜口味的豆花(即使如此也是南北不同味呢)。
這道就是鹹口味的豆花。
口感很棒,軟嫩軟嫩的,湯頭我覺得倒是挺像康寶的酸辣湯…:p
不過這道滿好吃又很新鮮(的嘗試)。
這道一樣是拌涼粉,之前有提過。
這道,是小豆腐。
我小時候奶奶有做,我對小豆腐的口感又愛又怕。
實際上傳統的小豆腐是以磨完豆漿的黃豆渣,加熱、加料之後,或許再加點高湯做成帶有湯水的料理。
我們小時候吃的小豆腐,奶奶就是加點鹽加點高湯,青菜倒是忘了放什麼。其實算是主食的一種。
不過這邊的小豆腐已是改良版。
為了好入口,是用家常傳統豆腐捏碎後,加熱、加料,再加點高湯做成的「菜」。
味道很好,口感也很札實,只是與我印象中的小豆腐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就是XD
這道算雞湯(說「算」,是因為料好多XD)。
裡面有加一個特別的蕈類,就是黑黑的那個。
好像是山東特產。猴頭菇咩?我也不知。
總之很好吃~
而且那個是Q彈粉皮放進湯裡也好好吃喔。
然後,一人一條魚。
這什麼魚……說實在就算牠活跳跳在我面前我也認不出,更何況裹成這副德性要我認,更是難上加難。
而且本人吃飯時耳朵就關起來專心吃了,以至於前面那道菇,跟這個魚我都不求甚解的吃下肚。
而後面幾天的經驗也告訴我……無知是一種幸福……T_T
這魚很好吃,外面的粉香香酥酥,魚肉本身細緻滑嫩,跟前一天吃的大魚比起來,這道魚肉根本就是極品!
我一個人吃掉一整條(不過還是照我的習慣:不吃魚頭…因為我不會吃~),好吃!!
這餐還有喝豆漿,熱熱的香香的,超好喝!
據說還有加芝麻花生之類的。
但我只喝得出豆香味耶。但就是好喝~~
吃完,也過了三小時了吧…
註:稱謂部份請參閱山東(2)
兩位都是老師出身(現在當然他們爬的位子更高了…據說現在非共產黨員爬得比共產黨員快,他們好像都沒入黨),所以對於很多歷史或是事件都鉅細靡遺的告訴我們。
比如在車上時,小表姨夫就說,他認為青島歷史上只有兩位市長做得最好。
一位是30年代國民黨的沈鴻烈,另一位就是現任書記。
他在車上一直告訴我們,沈鴻烈多麼有遠見,將青島的民生建設做得很完善,後面的人就算沒做什麼事,但青島也還是穩定的成長著。
比如石板路,就算是沈鴻烈的德政。
因為青島是丘陵地形,很多地方就如同美國的舊金山一樣起伏不定(也因此,在青島幾乎看不到騎自行車的人,因為太費力了。倒是滿街都車子),在30年代汽車仍是罕見物時,常見的仍是人力車或黃包車。
石板路有非常好的摩擦力,人力車/黃包車在上下坡時對於車伕來說省力很多,而且相對也更安全。
因為若是客人剛好停在坡路上,石板的摩擦力可以幫助車伕停穩車身。
即使是現代的汽車,在石板路上同樣道理也安全許多。
真是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。果然是做教育的人。
青島真的很有外國風情,某些地方乍看還真的以為是歐洲呢。
這是青島很有名的天主教堂,但我們沒進去。
因為時至中午,所以其實這時是往中午吃飯的餐廳而行,路上就經過了這座天主教堂。
途中經過一棟建築。
我很喜歡這種古典與現代的衝突感,之前去澳門也有這種感覺。
一路上,小表姨夫婦在討論中午的餐廳時,我就一直聽到他們在說「痞柴院兒」。
小表姨說,這算是青島保留比較完整的老餐廳,也很有名。
那一帶原本為了奧運而拆遷(這時表姨夫就會說:共產黨就這點強!要拆就拆要蓋就蓋XDDD),但這間老餐廳就在附近重開。
雖然小表姨夫婦的普通話是最貼近國語的,但因為偶而會掺雜一些山東腔,所以像「痞柴院兒」這詞我是怎樣都聽不大明白。
繞來繞去,又考驗了表姨夫的停車技術後,謎底終於揭曉,是:劈柴院。
這裡又稱「劈柴大院」。
表姨夫說這名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。
一種當然就是原本這院兒就是拿來劈柴的。
另一種是這院是用劈柴的木頭蓋的。
不管怎樣~現在都是新的了…
一進門就有個雕像,奶奶說:妳看這抽大煙的。
這院兒,再怎麼看也不像柴做的吧。
我們來到二樓(又爬樓梯!)的「江寧會館」。
其實一進大門就看到中央有一塊空地(這院兒就是四合院的規格,所以中間有大空地),遠處有一個戲台。
我們在爬樓梯時聽到的是一位操著老北京腔的老先生在說單口相聲。
我們所在的包廂,又很大(不過這次沒坐滿)。
青島自己有出兩個品牌的電器,一個叫海星,一個叫海爾。到處都可以看到。
這邊裝的是海星電視。
這邊的餐廳都會給牙籤(果然是中國人XD),這牙籤套很精緻的FU。
整套餐具都很齊全,而且一定要有茶杯果汁杯跟小酒杯(照片的小酒杯拿掉了)。
我一樣沒有全部的菜都拍,而且只有拍已經到我盤裡、碗裡的食物。
這是豆腐腦兒,鹹口味,很特別。
有看小說的人大概就曉得,豆腐腦就是豆花。
以前的人鹹、甜都有做,不過在台灣只有吃甜口味的豆花(即使如此也是南北不同味呢)。
這道就是鹹口味的豆花。
口感很棒,軟嫩軟嫩的,湯頭我覺得倒是挺像康寶的酸辣湯…:p
不過這道滿好吃又很新鮮(的嘗試)。
這道一樣是拌涼粉,之前有提過。
這道,是小豆腐。
我小時候奶奶有做,我對小豆腐的口感又愛又怕。
實際上傳統的小豆腐是以磨完豆漿的黃豆渣,加熱、加料之後,或許再加點高湯做成帶有湯水的料理。
我們小時候吃的小豆腐,奶奶就是加點鹽加點高湯,青菜倒是忘了放什麼。其實算是主食的一種。
不過這邊的小豆腐已是改良版。
為了好入口,是用家常傳統豆腐捏碎後,加熱、加料,再加點高湯做成的「菜」。
味道很好,口感也很札實,只是與我印象中的小豆腐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就是XD
這道算雞湯(說「算」,是因為料好多XD)。
裡面有加一個特別的蕈類,就是黑黑的那個。
好像是山東特產。猴頭菇咩?我也不知。
總之很好吃~
而且那個是Q彈粉皮放進湯裡也好好吃喔。
然後,一人一條魚。
這什麼魚……說實在就算牠活跳跳在我面前我也認不出,更何況裹成這副德性要我認,更是難上加難。
而且本人吃飯時耳朵就關起來專心吃了,以至於前面那道菇,跟這個魚我都不求甚解的吃下肚。
而後面幾天的經驗也告訴我……無知是一種幸福……T_T
這魚很好吃,外面的粉香香酥酥,魚肉本身細緻滑嫩,跟前一天吃的大魚比起來,這道魚肉根本就是極品!
我一個人吃掉一整條(不過還是照我的習慣:不吃魚頭…因為我不會吃~),好吃!!
這餐還有喝豆漿,熱熱的香香的,超好喝!
據說還有加芝麻花生之類的。
但我只喝得出豆香味耶。但就是好喝~~
吃完,也過了三小時了吧…
註:稱謂部份請參閱山東(2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